close

台南有一條窄街,歷史幾乎是迪化街的兩倍長,三百年來保留清代、日治、民國不同時期的房屋特色,至今暗蘊著五進五落的幽長院落。每一張台灣古地圖,幾乎都有它的身影;然而,近代的地圖上可能找不到它,台南人或許也沒聽過它。

家族在此落腳一百五十年的張國楠說,「我從小就納悶,我家地址是『神農街』,但因街道太窄太短,地圖上找不到;老一輩的鄰居提到這裡,卻又叫它『北勢街』。」

十幾年前,張國楠北上參觀「十七世紀福爾摩莎特展」,看到故宮耗費億元向荷蘭商借的古文物裡,竟出現他家附近「大井頭」等字樣,「我整個人都起雞皮疙瘩」,才知道貌似破敗的老家,暗藏豐富的歷史寶藏,於是投入地方文史的發掘之旅。

「一七二年,北勢街第一次出現在文物紀載裡。」張國楠說,當時台江內海淤積,只剩下五條河道連結台南舊城與海洋,河道兩岸開始出現街道,北勢街就是最熱鬧的貿易輻輳中心,唐山的布匹、茶葉海運而來,從後門河道上岸,前門是店舖、一樓是倉庫,二樓則住著店東及夥計一大家子。

張國楠的家也是如此,由於臨街寸土寸金,每一戶寬只有四米半,但縱深可達七十三公尺,每一層樓可達一百多坪,關鍵就在於「五進五落」。

又因為戶戶緊臨,父母在家吵架時,住隔壁的外祖母會從屋內探頭,眺望他家天井,「難怪後來,街上鄰居想幫我提親,我爸都拒絕了。」張國楠半開玩笑說。

從小因為父母督促他們讀書,不准下樓玩,屋頂變成他們「飛簷走壁」的遊樂場,說著說著,近花甲的張國楠輕巧跳上屋樑,眺看整條街的紅瓦屋頂,衷心期盼這條老街,重現百年風華。(2010-04-02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

 

「神農街」昔日被稱為"北勢街",是目前台南市保存最完善的老街,也是"五條港文化園區"最重要的據點。"五條港"在清初台灣對外主要的門戶,而「神農街(北勢街)」所在位置正是港區的中央,可說是當時最熱鬧的街道。「神農街(北勢街)」街道寬度約四米,街道上的老屋因為產權複雜、改建不易,許多老屋目前仍然保留了清代及日治初期的外觀結構,而不同外觀風貌的老屋,也見證了"五條港"地區歷史發展的經過。

目前「神農街(北勢街)」一帶密佈了許多古蹟、街廟、老行業,如市定古蹟"金華府""全台開基藥王廟"、四十九號的"永川大轎"、六十七號的"西佛國"等,同時許多著名的民俗活動也都源自於此。在海安路通車與藝術造街成功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老街,讓原本逐漸頹敗的老舊街道,轉變成為前衛的藝術空間,不但保存了城市的歷史環境,也保存了當時府城港口老舊街道的意象。

走進「神農街(北勢街)」,古樸的街屋讓人感覺像是走進時光隧道,除了私人的住宅外,全長百餘公尺的街道更有許多藝術創作者的工作室,讓這條街添加了不少藝文氣息,每到夜晚在昏黃古樸的街燈映襯下,「神農街(北勢街)」可說是越夜越美麗,相當值得一遊。(資料來源 四方通行旅遊網)




酒吧門口

某戶人家門前擺的裝飾很浪漫

整條街很有復古FU



 

神農街出來便是海安路‧‧‧

 

海安街道美術館

 

從沒落到重生

歷史由來

昔日五條港地區的海安路,早期有運河交通助益,為府城繁榮時的轉運重鎮,五條港為台灣島內外的物流中心,熱鬧猶如今日台北市東區,為府城、乃至台灣全島最興盛的商業中心。後來因交通日益發達,運河功能不再重要,五條港運河繁華的情景隨著消失,河港被填平成陸地,光景不在。

沒落

民國八十一年,台南市議會通過「海安路地下街暨停車場工程」預算,全長僅882公尺的海安路,金額高達新台幣 42億4千多萬元。隔年八月開工,市府預計780個工作天完工,但卻為海安路帶來了始終未料到的情況:工程連續壁滲水、道路下沉等的問題,由於工程承包商一換再換,權責不清,導致地下結構安全條件不足,工程更延期了十年之久。眾人寄望能吸引商業人潮的地下街商圈構想,至今仍停留在企劃書中沒有實現。開挖後,許多舊房子被全部或部分拆除,因為開路橫向劃過住宅區,導致房屋的面向與道路平行,房屋的側面因而面向馬路,加上大小、形狀不一的閒置畸零地與空屋,形成非常獨特且難得一見的的市區街道景觀。原本為台南最繁榮的中正路地段,但地下街開挖及道路拓寬等建設工程,產生諸多如產權、建築立面、岐零地等問題,造成街道發展停滯,參差不齊的街道,現況破落零離,海安路不僅喪失了以往的風華,發展更ㄧ度陷入停滯。

改變緣起

台南市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召集人杜昭賢特別針對改善海安路的街道景觀,向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出「台南市海安路示範點美化造街補助」案,試著將老舊不堪的街道融合各形式的藝術,作為造街運動的元素,塑造出古色古香的新城市風格。台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李得全表示,看到杜昭賢提出海安路造街的企劃案,利用老街創造新街景的理念非常感興趣,也覺得這個企劃案構思很好。李得全說:「以藝術作為內涵及新形式,來植入老舊街區給予新質感,或許會是另一種街區再生的新嘗試。」 已有多次策劃藝術造街活動經驗的杜昭賢認為,海安路藝術造街是個活潑有趣特別的閒置空間與裝置藝術的新實驗,對街道的發展是一種全新的思考。他希望透過不同藝術型態的表達,改變附近居民對現有殘破的牆面、破舊的矮房的新態度以及新街道美學的藝術概念,並藉著這一次的過程,尋找出海安路再造的各種可能性,同時激發起市民對海安路的重新期望。

改變過程

為了讓海安路的畸零地街道空間、殘破牆面,作為藝術植入的空間,台南市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工作人員首先初步採訪,與當地居民溝通協調,宣導以藝術造街、美化生活空間的想法。工作人員尋訪到七處牆面,並在屋主允許,網羅不同藝術創作形式的藝術家,包括裝置、景觀、繪畫、攝影及建築等專業工作者,根據各個不同畸零地空間和牆面,以裝置藝術手法重新整理改造海安路。

重生

原本破舊的街道市容,以當代藝術的創作角度來關心、介入,則提供了街區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一方面,破舊的畸零地牆面對藝術家而言如同閒置空間再利用,充滿關於空間與時間的創作元素可讓藝術家挖掘潛在的、與空間的對話能量,也許藝術家眼中,殘破的面向裡所函藏著的創作養分比在整潔的美術展館有更多創作上的自由度與開放性。另一方面,當人行道兩旁的殘垣經空間再造變成街道美術館時,當代藝術向民眾的日常生活迎面而來,不僅拉近了當代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更也塑造了另一種與藝術的新生活關係,也許是一種屬於悽美的折衷,也許會是當代藝術難以大眾化的另一轉向的里程碑。路過的人,在人行道前佇足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拿起相機紛紛記錄這些美好的轉變,甚至變成了外地人到台南府城必遊的景點,在街道上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人行道就像個輕鬆進出的美術館。

神農街出來便是海安路,右手邊第一家串燒店,座無虛席‧‧‧

洗手間圖案

神農街出來海安路,左手邊第一幅畫《金華府》

 

海安路沿途充滿創意‧‧‧

 

藝術家顏振發的作品請你跟我這樣做》

創作理念:海安路通車後,在民生路與民權路附近新舊產業萌生了共存共榮的新景象。策劃人與台南全美戲院的顏畫師溝通後 ,將海安路(民族至民生區段)的新舊產業的代表人物以雙手昇舉形成三角,象徵立業持家的屋頂,作為共同的溝通手勢,繪於和平街口的牆面,希望新舊行業在海安路上的持家事業鼎盛興旺。來往的街坊鄰居發現平日生活消費的老闆、老闆娘成了畫作上的人物主角,也成為了街區的另一種情感的交流。

凡僑也比起同樣的動作

 

很美式風格

好多酒瓶

 

建築師劉國滄的作品《牆的記性》

好多人排隊照相,非常有創意的作品

創作理念:概念式的主宗桌、桌椅及好像是出遠門用的老皮箱、及腳踏車,藝術家用藍底白線試圖均質所有的空間物件隱喻逝去的痕跡,試圖進入時間的長流裡省視空間的生命軌跡。遺落的空間段落,勾引起遺失記憶的想像,過去與現在,同時;公共與私密,並置。透過考古重建與假造詮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件作品切入殘留空間的形式活化了這原已沒有生命的空間。


 

創意店名

 

 

資料來源:http://globalmedia.wikia.com/wiki/%E6%B5%B7%E5%AE%89%E8%B7%AF%E8%A1%97%E9%81%93%E7%BE%8E%E8%A1%93%E9%A4%A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VY 的頭像
    IVY

    如果昀知道

    I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