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予凡去參加冬令營興奮的模樣
剛好寒流來
中午先到屏東縣內埔鄉的六堆天后宮及昌黎祠
冬令營老師說下午開放家長參觀
所以下午先到冬令營附近的萬金聖母聖殿天主堂參觀
屏東萬巒萬金聖母聖殿天主堂↓
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萬興路24號 電話:08-7832005
~簡史~
萬金聖母聖殿建立於130年前,這座教堂乃是教會團體自第三次重建後保留迄今,數度重建肇因第一次建造的教堂意外毀於祝融之災,而第二次重建的教堂亦不幸地在一場大地震中被完全摧毀。
目前的教堂建於公元1869年清同治九年,斯時乃由中國大陸的師傅帶來屋頂大樑、磚頭等材料所竣工。這座古老的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祭台(該部分完全以木頭精製)、無染原罪聖母態像(精緻的木雕刻)、聖味增德態像(不久搬到老碑的教堂,目前保留在高雄五塊厝)、墨西哥式的苦像(傳神的雕刻)、以及聖道明及聖若瑟態像(皆來自菲律賓)。當時正祭台型式有著明顯的東方風格,大概是因受大陸的師傅的影響,但是,我們無從確定這些師傅是否也是天主教徒。至於天花板的壁畫以及連著壁畫外沿兩側的雕刻、後面的閣樓、較高的講道台等,亦皆採用木頭製作。按照我們保存下來的照片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種不同形式:一是西方歌德式、一是中國東方的形式。這兩種不同的風格護互相融合在教堂裡,就如我們原有的聖母轎一般,在轎的下方是漂亮的中國雕刻,而轎的上方卻屬於歌德式。
在上一個世紀中,教堂有兩次大規模整修。第一次在梵二之前的1960年,這一次的整修已將大部分翻新,而且增加了東道的半圓形以及兩間的更衣所。我們在所遺留的照片中可以印證,這的確是一次大幅度的翻修。當時的正祭台移至東道半圓形台上,正面祭台已完全更新。整修後只以極少的木頭作另一個新的正面祭台,而正面祭台上的雕刻及繪畫裝飾也被簡單的粉刷所掩蓋,失去了木質原色呈現出的自然之美。同樣的,一些聖像亦被缺乏經驗與藝術素養的師傅所粉刷過。在東道半圓形台上,他們用透明箱子罩住聖道明及聖若瑟像,而大部分天花板的東方壁畫、雕刻也不見了,有一部分則搬入佳佐的教堂,但是後來也都受到了毀損,實令人深覺遺憾。
在公元1980年代裡,又有另一次的大翻新。包括重建大塔樓(鐘樓)以及用水泥重新蓋一間閣樓,這座閣樓較為寬敞,且增加一座可以從大塔樓直達閣樓的樓梯。原來的聖母像由源自西班牙的石膏製聖母像所取代。原來在東道半圓型台上右邊的轎子,內有換聖道明像,但已經有部分損壞(因已無法在大遊行時使用),所以,在左邊放置的新轎子,乃是依照原有的模型,再放入聖若瑟像。另外,也重作一個新的祭台面對教友,並以大理石包覆著祭台的外表,再以對聯寫在柱子上,牆壁上則懸掛一些台灣政客贈送及一些留有恩人名字的匾額。正面祭台聖母像的雕刻,又再一次粉刷且修補恢復為原貌。而最近幾年來,教堂也有些微的整修,將一些不重要的物品如匾額等取走,以及改善光線…等等措施。
1984年12月9日是萬金聖堂被羅馬封為『聖殿』Basilica Minore的日子,一年後,台灣地區主教團宣佈聖殿為全國的朝聖地,同時,聖殿也被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由於這些因素,使得聖母聖殿成了台灣著名的朝聖地,特別是在聖母無染原罪的大瞻禮日,經常有許多教會團體前來朝聖,而在平常的日子,也有很多人至此,當然,這些人中不僅是基督徒、教會團體,甚至包括許多只是想要參觀這個三級古蹟的遊客,而在各種旅遊書刊的報導篇幅中,對這座屬於三級古蹟的聖殿亦多所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