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5日
小朋友放暑假了,趁著假日,來趟鄉土之旅
今天目標:左營區
第一站:高雄市孔子廟
【 高雄市孔子廟 歷史沿革 】
高雄市原於左營舊城設有孔子廟,然於日治時期因改為學校而凋零,戰後市府配合文化復興運動覓地重建,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興建落成,位在舊孔子廟(現今舊城國小內)東北方蓮池潭北岸,新建的高雄市孔子廟乃依據中國建築史上重要的著作《宋營造法式》與《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二書,並參照山東曲阜孔子廟配置所興建而成,屬於新式的仿宋宮殿式建築。而大成殿之做法是仿大陸紫禁城內太和殿之規制所建,而其他包括大成門、東西廡、崇聖祠、檽星門、禮門與義路坊、明倫堂與泮宮坊、萬仞宮牆、泮池與拱橋等都依據古典建築語彙加上鋼筋混凝土等新式建材完成,建制完備。
【 高雄市孔子廟 建築特色】
高大成殿為孔子廟主體建築,高雄市孔子廟的整體配置規劃均架構在一條重要的中央軸線上,最南端的萬仞宮牆緊鄰著左營的蓮池潭邊,牆體有牆基、牆身與屋頂之分。鄰蓮池潭的牆身上嵌有「萬仞宮牆」的字樣,屋頂為單簷廡殿形式,簷下有整列的斗拱出挑並在其下方有類似宮殿式樣的彩繪,牆堵二側有紅色圓柱。由萬仞宮牆開始向北延伸分別設置有半圓形泮池,四周用紅色鐵制欄干圍繞,上方並有設置碧水橋。接著自泮池往北在西向可見到雄偉的泮宮坊,泮宮坊是一鋼筋混凝土造的白色牆體,三開間並開設三個半圓拱洞以供人行穿越,牆體共分三部份,中央略高二側略低,並同樣採用單簷歇山式的屋頂與北方式樣的琉璃瓦,牆身同樣繪有彩繪圖樣的裝飾圖騰,泮宮坊對面軸線東側則設有明倫堂,其大門上方題有「黌門」牌匾,這二門的配置方式在台北市孔子廟也能見到。
高雄市孔子廟在建築設計上採用仿宋及仿清的折衷式樣,其創新的設計是大成殿延伸的中軸線上,增加一條垂直的軸線,由圍牆外圍直達明倫堂(由黌門進去),並將明倫堂配置在大成殿的左前方,明倫堂前銜接檽星門外的院落,後面則懸立在蓮池潭上。
大成門後方的大成殿為孔子廟的主體建築,仿北京故宮太和殿之建制略作修改興建的,面積之大為全省之冠,為重簷宮殿式整體結構,氣勢雄偉,金黃色琉璃瓦頂,屋脊有仙人走獸與正吻,代表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大成殿前設有祭孔時用的月台,供祭孔釋奠,舉行佾舞之用;殿內供奉孔子暨四配(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十二哲牌位,上有純為手工繪製的蟠龍彩鳳藻井,屋頂則依照清朝體制,採金黃色琉璃瓦。
大成殿後方設有「崇聖祠」,崇聖祠屋頂採單簷廡殿式,簷柱為紅色柱身黑色柱礎,面寬五開間並設有簷廊環繞大成門形成封閉的合院式空間,內部為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平時不供民眾進入參觀。總體而言,高雄市孔子廟的規模與形制是十分完整的案例,又仳鄰蓮池潭旁,是一處可以讓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場所。
大成殿
崇聖祠
予凡OS:孔夫子保佑我每次考試100分
第二站:鳳山縣舊城北門段
因為時間關係,只到北門
【鳳山縣舊城歷史沿革】
鳳山縣舊城位於高雄市左營區興隆段一五八之一號,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護城濠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面積65平方公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初入清朝版圖,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其南曰鳳山縣,縣治在興隆里之地(今高雄市左營區)。然而,當時僅置縣署,並未築城。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鳳山縣知縣劉光泗方築土城。此城周810丈,高1丈3尺,東西南北設四門,左倚龜山,右連蛇山,外濬濠塹,廣1丈,深8尺,此乃鳳山正式築城的最初記錄。雍正十二年(1734年),鳳山知縣錢洙於城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縣王瑛曾於四門側邊增建大砲臺四座。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南路莊大田響應,鳳山城被攻破,縣治乃移至陂頭街(今鳳山)的新城。嘉慶十一年(1806年)蔡牽之亂,吳淮泗陷新城。事平後,福州將軍賽沖阿乃奏請移回舊治。十五年(1810年),閩浙總督方維甸至臺灣巡視,依地方意見奏請遷回舊城,且建議以石材改建,將龜山圍入城中,以免敵人攻佔俯瞰。後因費用過鉅,未能實行。道光四年(1824年),福建巡撫孫爾準巡視臺灣,適鳳山有許尚、楊良斌等人起兵,將鳳山新城攻破,乃奏准重建舊城。於翌年七月十五日興工,於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十五日竣工。此次工程以知縣杜紹祁為監督,鄉紳黃化鯉、吳尚新、黃石標及劉仲紳等四人任城工總理,分別就四座城門分段鳩工興建。舊城規模予以擴大,內含龜山,外接蛇山,疊石為城牆,高為1丈2尺,寬1丈5寸,上築雉堞,下開城濠,周長1,224丈。闢四門,東曰「鳳儀」、西名「奠海」、南稱「啟文」、北號「拱辰」,門上各建城樓,高1丈3尺,四隅並築砲臺,共費番銀92,100兩。城內又建知縣、典史衙署各一座,參將衙署一座,倉廒、監獄俱備。築城費用,除當時臺灣各府廳縣之捐銀外,郡中紳商百姓亦多有捐輸,共捐款14萬餘兩。築城花費番銀12萬兩,餘銀3萬兩充作歲修之用。此為臺灣第一座以土石建造的城池。竣工後擇吉喬遷時,知縣杜紹其猝卒,眾人以為不祥,官員不願遷入,衙署漸趨荒廢。道光十八年(1838年),曹謹任鳳山知縣時,於新城增建城樓及砲臺六座,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一直未再遷回舊城。從形態上看,整個城池從東北朝西南走向。易言之,長軸與子午線成45度,龜山的形狀很類似,在臺灣諸城中,只有舊城能將一座山納在城內,其目的在於加強防禦功能,居高臨下以制敵。舊城城門之安排,南門為正門,是通往打狗的主要出口,位於城池最南端。北門在最北端,外通市街、文廟及蓮花池,是最繁忙的出入口。東門位於東城牆的中點,為通往鳳山新城的出入口,西門主要聯絡蛇山及打鼓山。舊城城牆的材料,內外以石灰砌成,中腹填土,基礎深三尺。東門共設九個雉堞,排列在外緣上,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兩隅角處轉成曲尺形,皆闢箭孔,箭孔悉為磚造。後緣設女牆,左右兩緣有磚砌梯階,下通城牆馬道。馬道舖甓磚,門寬1.79公尺。踏道呈斜坡狀,分作七級,目前臺灣僅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北門座面與東門幾乎相同,僅臺座立分段與東門略有不同。雉堞以下出疊澀,火庫作凹入混線,並施彩繪。四角以泥塑作圭腳,造型簡要。外壁拱洞兩測各嵌有一尊門神,屬泥塑加彩作法,為少見之孤例。係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畫而成。左像為尉遲恭,右像為秦叔寶。南門曾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整修,四隅加鋼筋混凝土柱,城樓新築。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至1930年代倒塌。城門樓柱位佈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鳳山縣舊城古蹟現狀】
古蹟本體於民國78年開始修復,80年完工,為一開放性空間,平日供民眾自由參觀。
【鳳山縣舊城建築材料】
石灰、垣面馬道鋪甓磚,箭孔及雉堞悉為磚造。
【鳳山縣舊城建築風格】
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至1930年代倒塌。城門樓柱位佈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第三站:蓮池潭
元帝廟北極亭─北極玄天上帝
走到蓮池潭,很容易就會被佇立在蓮池潭中央踩著龜、蛇的北極玄天上帝神像吸引住目光。上帝大神像,高七十二台尺,手執的七星寶劍,堪稱世界第一劍,長三十八點五台尺,寬二台尺,重達兩千三百台斤,這是元帝廟北極亭。
元帝廟以前稱作「北極大帝廟」,俗稱「左營大廟」。供奉「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 元帝廟是在明末永曆二十年,鄭成功復台時,所建造的公祠。康熙五十三年動土興建,成為「北極大帝廟」,歷經多次修建,才改名為「元帝廟」。
本廟屬本庄公廟,轄區範圍一甲至七甲數,信徒眾多,人丁旺盛,境主北極玄天上帝暨列聖神尊神威顯赫,有求有感,濟世祐民。 本廟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同祀五甲北極玄天二上帝、北極玄天三上帝、北極玄天四上帝、北極玄天五上帝、二甲夫人媽、三甲福德正神、四甲朱府大千歲、朱府二千歲、觀世音菩薩、上帝公三十六部將,陪祀太陽星君,曾家清水祖師。附屬凌霄寶殿主祀玉皇上帝、上元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大帝、下元水官大帝、南北斗星君、六十甲子神尊並備有讀文生奉讀疏文,為眾善信祈求南北斗星君,消災解厄。
走進亭牌門,映入眼簾的是跨上蓮池的將士橋,包含北極亭裡隨伺北極玄天上帝的康、趙元帥,共有三十六尊,北極亭的禮門右側,放置了一隻楓葉龜,來自哥倫比亞,主要糧食就是游在楓葉龜身邊的吳郭魚;走進北極亭,左側放置了一個小山,裡頭似乎住了一條蛇,走近一瞧,才知道原來只是個珊瑚石。北極亭的一樓二樓各有一尊北極玄天上帝的神像,就是佇立壇中央大神像的縮小版。一樓的神龕上有尺寸驚人的筊,上香後,懷著感恩的心觸碰,據說可以帶來好運。
北極亭除了長得像蛇的珊瑚石及來自哥倫比亞的楓葉龜之外,一般神桌下所宮奉的虎爺,這裡也很與眾不同的放置鯉魚精,就在一樓神龕底下,根據廟方人員表示,是北極玄天上帝到花蓮的鯉魚潭所收服的小兵,正在修練唷!

文獻參考:
http://confucius.cca.gov.tw/index01.htm
http://heritage.khcc.gov.tw/home02.aspx?ID=$2900&IDK=2&EXEC=D&DATA=13